1 2 3
首页 >> 设计
重温人民大会堂的建筑传奇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琤    日期:2019-09-17    


 天安门广场格局模型展示
 
今年是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60年。作为新中国最经典的建筑杰作之一,这一宏伟建筑当年是如何设计并在一年之内快速建成的?9月9日,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开幕的“新中国大工匠智慧——人民大会堂”特展,以设计者的视角回溯人民大会堂设计建设中的经典瞬间,呈现了人民大会堂建设的设计方案和幕后故事。
 
壮观巍峨,大国自信
 
作为一件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大型建筑艺术作品,人民大会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文化和文化自信。这座壮观巍峨的建筑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围环列有134根高大的圆形廊柱。
 
人民大会堂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正门门额上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正门迎面有12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正门柱直径2米、高25米。四面门前有5米高的花岗岩台阶。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与四周层次分明的建筑构成了一幅天安门广场整体庄严绚丽的图画。
 
人民大会堂建筑主要由3部分组成:进门便是简洁典雅的中央大厅。厅后是宽达76米、进深60米的万人大礼堂;北翼是有5000个席位的大宴会厅;南翼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大会堂内还有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称命名、富有地方特色的厅堂。
 
大匠智慧,建筑佳话
 
作为新中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首,人民大会堂因其规模庞大、技术繁杂、文化艺术水准高、建造周期极短,在当时被视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万人大礼堂、五千人宴会厅等主要功能规模远远超出常规,如何在保证使用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建造成本?这看似难以调和的设计矛盾和相互制约的工程逻辑,恰恰体现出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展览试图提取人民大会堂复杂建设过程中最精华的智慧,整理出轴线安排、柱廊搬家、水天一色、十月奋战、迎宾序列和史诗东方红六大主题,用多种技术和展陈手段,以“小分子结构”方式令参观者理解工程设计的独创性。
 
曾经,在讨论天安门广场的规划布局时,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之间的对位关系是建筑师们思考的焦点。“如果大会堂和博物馆的大门正对纪念碑,彼此望去,通畅的视野会被正中间的纪念碑割裂,因此建筑师们让拟建的人民大会堂南侧盲墙、革命历史博物馆南侧石阙与已建成的纪念碑形成次轴线,使广场、东西两边的围合面向北延展,空间变得更加深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书记、董事长徐全胜说,这种布局也契合了中国传统造屋选址的理念,让人民殿堂、文化宫阙与英烈纪念碑各得其所,和谐共处于天安门广场。
 
“柱廊搬家”的故事曾被传为佳话。在大会堂主入口的廊柱浇筑完毕后,中部三开间柱距均为9米,其余柱距均为7米,有人提出这一做法不符合传统建筑明间、次间和梢间逐级变窄的规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时任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的张镈仔细考量了柱间尺寸,把中间两根柱子的外皮偏心外移少许。这样,就形成了中间柱距较宽、两侧柱距较小的格局,通过这样巧“搬家”,避免了大动干戈的结构返工。
 
万人礼堂的设计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启发。万人礼堂净高33米的超大室内空间,会让步入其中的人产生强烈的距离感。周恩来总理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灵感,认为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水有多远,提出穹顶形顶棚与墙身交接之处用弧形曲面连成一体,没有边缘,从而冲淡一般长、宽、高清晰同在而产生的生硬、庞大的印象。
 
激情岁月,历久弥新
 
人民大会堂面积超17万平方米,从1958年10月26日打基础到1959年8月,仅280天左右完成主体工程,高峰期现场工人超过1.5万人。10个月完成17万平方米的殿堂类建筑工程,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在施工组织上,关键问题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工地上创造更多的“施工面”。众多子项中,万人大礼堂的工种最为繁多,相互掣肘。工人们利用穹顶和挑台顶上成百上千个灯孔,从钢梁上垂下一根根不落地的杉篙(当时脚手架用的细长原木),又在这些杉篙端部倒悬横向的“顺水”杉篙,最终把整个大礼堂空间做出了天外有天的八层操作台,解决了同时施工的难题。
 
此次展览专门辟出区域,展示了当年参与人民大会堂设计与建设的主要人物的回忆,包括时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沈勃、人民大会堂工程总工程师张镈、人民大会堂方案设计人赵冬日、建筑装饰设计师常沙娜等。
 
“当年参与人民大会堂设计的过程中,与众多设计大家一起,学习到的设计理念——设计不仅是形式上的,还是功能上、材料上的——这个观点影响了我一生。”作为人民大会堂装帧设计的主创人员之一,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表示,“我们要把其中的历程和观点说出来,让年青一代知道上个世纪如何创造一座经典建筑,承前启后。不要忘了周总理当年提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此次展览特别设计了天安门广场格局、轴线空间、柱廊刻度、建设大军当量、五千人宴会当量、万人大礼堂当量六大装置,通过独具创意的模型和灯光,将设计理念具象化。观众还可以看到人民大会堂建设时间轴、大工匠展示台等模块,并透过万花筒观看大会堂主题纹样,欣赏60年前的大会堂设计手稿。
猜你喜欢